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鳴子
  • 編號
    • 編 目 號:AT000790
  • 主題
    • 分類1:農具
  • 名稱
    • 登錄名稱:鳴子
    • 中文 名稱:鳴子
  • -數量-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數 量:1
  • 所屬族社
    • 所屬族群:鄒族
  • 尺寸/度量
    • :230  mm
    • :32  mm
  • -備註-
    • 備 註:鄒族
  • 藏品描述
    • 描述: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「鄒族鳴子」(館藏編號 AT000790),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,為鄒族人於稻田中驅趕鳥用的器具,族語名稱為 euvuvu [1]。

      本件鄒族鳴子又稱為驅鳥器,竹製,呈棕色,全件長 285 mm、寬 180 mm、淨重 152 g,單一鳴子長 216 mm、寬 37 mm。由 3 根竹管與放置於各竹管內的細長竹發音管組成,竹管外側削整成多角狀,兩側另切割開口至近頂端處,以增加聲響共鳴。竹管開口上端各開一小洞,穿入細藤以供繫縛固定。

      根據日本學者瀨川孝吉和湯淺浩史的研究調查 [2],鄒族人在小米田和陸稻田進入成熟期後(分別約在每年七、八月間和十一月左右),會設立瞭望台,並於田中架設細長竹竿,綁繫驅鳥器於其上,待小鳥一來,就會拉動驅鳥器的繩子,驅散飛進田中的鳥類。根據當時的影像紀錄,可知有些田中每間隔一段距離便豎立一根細長竹竿和驅鳥器,以增加聲響與嚇阻的效果,且通常由 10 根左右的竹管組成。

     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,現今國內博物館中,僅臺博館典藏有驅鳥器具,且使用年代可追溯自日治時期。根據戰後的研究與調查,族人仍在使用桂竹製成的驅鳥器 [3]。


      註釋或參考文獻:[1] 浦忠勇,1997,《台灣鄒族生活智慧》,頁 152,臺北: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[2] 湯淺浩史,2000,《瀨川孝吉 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 ─ 鄒族篇》,頁 93、101,臺北:南天書局。[3] 浦忠成、浦忠勇,1997,《曹 (鄒) 族物質文化調查與研究 ─ 變遷與持續》,頁 130,臺北: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。

      (楊紹紘於 2020-06-12 最新修訂。)